忍者ブログ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热衷看电影

Bal (2010) 蜂蜜

小男孩很萌,对白很少,长镜头很多,画面很精致,整体很闷,自然主义,土耳其电影,柏林金熊奖。
看介绍说是这个导演的“食物三部曲”的第三部,如果是我感兴趣的类型,还会找前两部看看,但这部电影,我只能说它很学院。艺术包罗万象,这种类型的我享受不来。
此外,发现土耳其人举手是用一根食指?跟“朋友”一样,囧。不知道是只有土耳其人这样举手还是穆斯林都有这个习俗?

Camille Claudel (1988) 罗丹的情人

可以作为了解Camille的一部传记片。
1883年,卡蜜耶•克劳黛在她不到 19岁的年纪,遇到了奥古斯都•罗丹。
1898年,卡蜜耶搬进了蒂雷娜大街六十六号那个幽闭的院落。雕塑、醉酒、独居、发泄都无法让她摆脱爱和恨的心魔。
1900年之后,罗丹的艺术生涯迎来了另一个高峰,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关注和认识“罗丹的学生”这个称呼背后的卡蜜耶,那双曾经如此美丽的天才之手终于渐渐停止了雕刻。
1905年,悲伤的保罗目送着他最爱的姐姐被埃维拉尔城疯人院的马车带走。同一年,罗丹突然中风。
1943年10月19日,卡蜜耶在蒙特维尔格疯人院离世。她在疯狂的世界里孤独地活了30年。
  
  "我希望我从来也不曾认识你......"---卡蜜耶
  "可是我们已经相识了,于是你成了我最强的敌人。"---罗丹
  
  "在你美丽的身躯面前,我不禁双膝跪倒,顶礼膜拜。"---罗丹
  "你做着田园诗式的美梦,但我们其实是游离在墓园里的鬼魂。"---卡蜜耶
  
  "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卡蜜耶的遗言
  
1932年, Eugène Blot 给卡蜜耶写了一封信,信里提到了她的作品《乞求者》,他说:“有一天,罗丹来拜访我,我看到他突然在这座雕像前停下,久久地凝视,轻轻地抚摸着它,哭了。是的,他哭了,象个孩子一样。今天,在他去世13年后,卡蜜耶,我可以说:他真正爱过的人,只有你......”
  
  Un jour que Rodin me rendait visite, je l'ai vu soudain s'immobiliser devant ce portrait, le contempler, caresser doucement le métal et pleurer. Oui, pleurer. Comme un enfan. Voilà quinze ans qu'il est mort. En réalité, il n'aura jamais aimé que vous, Camille, je puis le dire aujourd'hui......
  
在罗丹的授意下,罗丹博物馆收藏了卡蜜耶的15件作品。
2005年5月,一个名为《卡蜜耶与罗丹---两个命运的相遇》的展览在加拿大魁北克国立博物馆开幕,之后,它还会去到底特律艺术学院和瑞士, 将在2006年6月结束。

其实从影片里,我一直觉得Camille的弟弟对她有种不同寻常的爱。


All Good Things (2010) 所有美好的东西

完美爱情变成完美谋杀。Ryan Gosling的魅力就像一层一层抖落出来的,看到最后完全折服了。我喜欢他扮女装那段,gay爆了~ XD
此外,不管美国还是中国,你只要钱多到了能干涉政治,就都是法外人。
Kirsten Dunst 依然花瓶,此片里我唯一会记住的就是Ryan Gosling的演技。当他梳起油光水滑的头,戴上眼镜扎好领带,一副厌恶兼轻蔑的神经质表情,你就无法不爱上他了。
在父亲临终的耳边轻吐那句“我很想她”,也算影片经典桥段之一。整部电影算不上多优秀,但其中若干片段还是非常精彩的。


The Social Network (2010) 社交网络

David Fincher运用一系列的快切镜头、以及大量快速独白和对话,让人在看电影时几乎喘不过气来,比如英语不熟练像我这样,还需要常常按暂停键以便领会他们刚才又说了什么。于是又不得不感叹,Harvard 学子就是牛逼,连消遣都那么牛逼!玩的就是高智商啊!
Facebook的发家史,Mark Zuckerberg的素描,当然,电影并不等同于现实,导演只是需要用他的角度讲一个他想讲的故事。这样的题材紧紧扣住了现今这个web2.0时代,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影,况且David Fincher把它拍得如此精彩纷呈。

I was drunk, angry and stupid…and…blogging

Jesse Eisenberg 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宅男可以失恋失得这么写意,边写blog发牢骚边建了一个网站并且在三个钟头内弄瘫学校服务器;戏耍学校委员会之后又投身于改写社交网络历史,自负源于自信,当他穿着睡袍奔向公司大楼,我们发现其实相貌平庸又怎样?真理就是才华才是衡量一个男人魅力指数的标准,即便英俊小生Andrew Garfield总是西装革履,即便双胞胎高大英武,万年连帽衫+拖鞋的Jesse Eisenberg 看起来也帅过他们一万倍。而那身睡袍,你不会觉得他像个傻瓜,而是一个十足的潮男。价值观这东西总是瞬息万变的。

you're not an asshole,you're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

天才的智慧让我们赞叹,而那一抹寂寞又让人伤怀。到最后,当身家过亿的他只能呆坐在电脑前,对着Facebook上前女友的页面反复刷新时,我们所有人都唏嘘不已,而David Fincher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以前他说过他的电影是一种“伤痕电影”,在他的影片中,要唤起观众对那些伤痕的体验、感悟,和思考。而本片,就是Mark对女友、对朋友的伤害,尽管事业上成功了,代价却是永远无法治愈的心灵伤痕。

YOU DON’T GET TO 500 MILLION FRIENDS WITHOUT MAKING A FEW ENEMIES.

当然现实中的Mark Zuckerberg并不如此,在人际中很聪明,大学时代起的女友也一直顺利。
想要八卦的是,看了此片后我才知道Mark Zuckerberg曾经在Harvard 跟Natalie Portman约会,据说影片中“Harvard 出了一位电影明星”就是影射的她。
另外,Justin Timberlake,真是一别多年,听NSYNC的时候我还在念初中啊……原来你已经演电影了,真是没想到。

影片中有大量诙谐幽默又经典的台词。

最后需要八卦的依然是JQ,有童鞋发现Mark跟好友Eduardo穿同一件T恤,那么其实大学男生之间尤其是朋友间互穿衣服也蛮正常的……好吧,Eduardo一登场来到Mark跟前说的那句:I'm here for you......就让我莫名兴奋Orz…所以说这年头最能舆情的就是JQ了。。


Veronika Decides to Die (2009)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

看了开头我以为会是引人深刻思考的一部影片,或会用一个精彩的方式让人感到温馨重获希望的影片……但这片子平凡无聊得配不起它的名字。唯一有趣的是看见了David Thewlis,我们的Professor Lupin。


Gods and Monsters (1998) 众神与野兽

讲述了30年代好莱坞著名导演James Whale的晚年生活。影片与他执导的Frankenstein有一种呼应关系:

——受驱赶的怪物;被迫退休的Whale,
  他们都是世人因无知而惧怕和厌恶的怪物
  
——盲人老头给予的关爱是怪物得到的唯一温情;
  Whale在战争中曾有一位爱人,年轻、美丽、崇拜他、信任他的男孩,
  他们都被夺去了这么一点幸福的权力
  
——怪物孤独、渴望被爱,
  Whale寂寞凄凉的晚年里努力想接近那个英俊的异性恋园丁
  
——怪物在失望中失去继续活着的勇气,
  Whale却因为园丁的友谊而有了尊严赴死的勇气。


这呼应关系是别人总结出来的。我个人本来就对弗兰肯斯坦的故事感到不舒服。这个威尔后期的传记也看得我不太舒服,也许对这种类型不太能接受吧。但是伊恩爷爷的演技实在精湛,尤其他一开始对前同性恋人撒娇的场面,让我了解白发老人撒娇会是怎样一种情状,本来我一直很难想象出来,现在好了,有助于我进一步脑内邓布利多撒娇的场面……
话说伊恩爷爷到底是不是gay呢,以前看到有人说过他是。。

补充一下弗兰肯斯坦的源起:
  1916年的日内瓦,一个阴雨绵绵的夏夜。
  几个人正在一座别墅里饮酒畅谈,轮流讲鬼故事解闷。其中有才华熠煜的拜伦勋爵、风流诗人雪莱、及他的小情人玛丽。几个人兴致越来越高,于是决定各自写部恐怖小说。结果两位大才子都没成篇,倒是玛丽和拜伦的医生波利各出佳作一篇。波利的《吸血鬼》是日后席卷全球的德库拉的前身;玛丽的作品,亦创造了至今唯一能与吸血鬼比肩的恐怖形象——《科学怪人》(Frankenstein)。   
  很多人以为弗兰肯斯坦就是这个怪物的名字,其实这是创造怪物那位科学狂人的名字。而怪物自己没有正式的名字,只有一个昵称亚当。


(以前我只知道玛丽写出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并不知晓波利跟吸血鬼的故事……)


Black Swan (2010) 黑天鹅

为艺术而人格分裂……影片结构其实比较一般,但音乐给力、张力十足,Natalie绝对够格儿拿小金人儿。化身黑天鹅那段让我不寒而栗。
只是想不到,影片中扮演前任swan queen的竟然是Winona Ryder,就是当年在Autumn in New York中让我很惊艳的短发mm(那时候我很迷Richard Gere);就是在Edward Scissorhands中令我迷醉的金发美少女……Depp曾经的女友!!

戏很少,只有几个镜头,根本没看出来是当年的小美女!当然,她现在依然保持着个性十足的韵味。岁月令人唏嘘。


Abre los ojos (1997) 睁开你的双眼

vanilla sky就是从这部影片而来,阿汤哥买下这部西班牙影片的版权并将其改头换面了一个美国版本,vanilla sky我始终没看,据说剧情几乎完全照搬了西班牙的这部片,Penélope Cruz从西班牙的Sofia演到美国的Sofia,这一演员角色均未改动,并与阿汤哥传出名噪一时的绯闻,然后是妮可的离婚,然后是红磨坊……
回到影片本身,这个片子经典处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同样也是关乎梦境和现实的题材,经常看电影或者喜欢科幻小说的人都不会陌生,但是当我试图去理顺这个故事时,发现根本不可能。因为这个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延展性。你可以从任意一个时间点切入进去完成一种推论,这样的时间点不确定究竟有几个,因而最终结论也就不确定有多少。就像影片结尾黑暗中的“Abre los ojos”,这闹钟可能就是接着影片开头处的,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男主人公跳下大厦惊醒时的,同理,也就可能是主人公任何一次从梦中醒来时。
你是找不到终点的,因为导演不是想要一个成功的推理故事,而是想唤起思考。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我们要怎么验证它的真实性呢?什么叫作真实?什么是理智?什么是疯狂?美貌与丑陋,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

“我们心里的欲望和恐怖是否在影响着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让我们分不清现实与梦境?”


Sunset Blvd. (1950) 日落大道

一句“明星是不老的”, Gloria Swanson将之说得森森然令人背脊发冷。
讽刺了好莱坞,演绎了整整一代明星的悲剧。


The Painted Veil (2006) 面纱

男人对女人一见钟情,女人为了逃避家人而跟并不爱的男人结婚。远走他乡,邂逅另一个会解风情的男子,于是毫不犹豫地出轨,以为找到了真正的爱情,丈夫发现了妻子的背叛,没有当场揭穿她,而是提出条件:我要去穷乡僻壤霍乱肆虐的地方担任医生,你必须跟我走,不然我就以通奸罪提出离婚。
她跑去找情人,以为情人会给她保证,免她受苦,哪料到情人要以他自己的家庭优先,这一刻她才明白情人根本不是爱她,只不过从她身上找乐子罢了。
于是一场自杀式的旅行开始了。丈夫选择艰难的旅途路线就是为了折磨养尊处优的妻子,而妻子除了默默哭泣没有丝毫反抗的能力和理由。他从此不再看她,习惯用尖刻的话语刺伤她,而她也处处不甘示弱,在霍乱横行的地区吃没煮过的生菜,跑到不安全的镇上去闲晃……两人竞赛似的身体力行着——你敢我为什么不敢?
丈夫废寝忘食地帮助当地人,愤懑忧郁空虚无聊的妻子有很多时间思考,她开始渐渐看到这个刻板内敛男人的优点,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开始认识到那些因为肤浅而产生的偏见……然后她开始积极融入当地的生活……
当沃特无意中看到被孩子们围在中间欢快地弹着钢琴的吉蒂时,他再一次意识到她是那个美丽可爱、为自己所钟情的女人。
“我们在对方身上寻找不存在的优点是愚蠢的。”夫妻俩开始大笑。
世上多少人都犯下相同的错误,总是在另一个人身上希求自己一厢情愿的东西,最后当然是大大失望,结果连对方真正的优点也无暇顾及了。我们都应该学会揭开那层面纱,在平淡中好好看清相对的人,也许爱情就在那里,莫因不珍惜而失去了还不自知。
沃特和吉蒂真正相爱的时间非常短暂,正当他们消除隔阂懂得沟通,沃特就身染霍乱,仓促死去了。我们惋惜,一段真爱才刚刚开始,就轰然结束,但我们也明白,吉蒂对沃特的爱是不会一起消失的,因她已明白她要的,是沃特给的。最后没有哭天抢地的悲恸,只有吉蒂毅然接受现实的坚定侧脸。When love and duty are one, grace is upon you。
那支法国民谣也将气氛烘托得刚刚好。

A La Claire Fontaine(在清澈的泉水边)
在清澈的泉水边 我散步
泉水如此的清澈 我依水而浴
我爱你已久 永不能忘
躺在橡树叶下晾干身体
高高的树枝上 黄莺在歌唱
我爱你已久 永不能忘
唱吧 黄莺 唱吧 你心情欢畅
你满心欢喜 而我的心却在哭泣
我爱你已久 永不能忘


整部片子拍得温婉柔情,中国南方的乡间风景更为这段爱情添了几许缠绵浪漫。两位主角泛舟江上、穿行田间等等场景都美妙非常。Naomi姿容美丽,Norton隐忍成熟的男性魅力一展无余,黄秋生的英文流利得让人赞叹,夏雨那个小医生我基本没怎么认出来,吕燕……依然不知道这种丑有何美可审。

原著作者毛姆据说是个死硬派的闷骚型人物,既是GAY又结了婚并保持这种状态到死;据说毛姆一直是持“不原谅,不宽恕”态度的拥趸者;据说原作小说到死男主人公也没说出“原谅”。耶鲁历史系毕业的诺顿,花了六年时间准备,拍出这样一部优美的电影。


鬼子来了 (2000)

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反映中日战争期间普通老百姓生存状态的电影,在国产同类题材电影中前所未有地真实地关注了战争与人的关系。不再样板戏,不再高大全,而是现实的沉重与强大艺术力带来的深刻思考。正像有人说的,十部南京也敌不过一部鬼子来了。
然而,如此优秀的影片却在国内遭到全面禁映,反观在日本倒能公映,这一点再次证明了天朝的失败……
关于影片,我一向不擅长写过于深刻的评析,且摘录几段资料吧——

“意淫是什么?意淫是没有性能力或者可能有,却针对某个性对象异想天开摇头晃脑的幻觉(阿Q对吴妈,《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对米兰的青春憧憬)。承认曾经的耻辱(无性可能或者性无能)并不难为情,可耻的是我们不敢去回眸正视曾经的耻辱,难道,那样我们就有了无上的能力?!其实,我们曾经一无所有,一丝不挂,曾经被凌辱,但是,承认耻辱是为了不再耻辱,而意淫却只能适得其反。”(引自网上《鬼子来了》影评《一无所有中的意淫与呐喊》)

全片用黑白底片拍摄,姜文说传统中国电影重色彩美学,他想去掉颜色的包装,而且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在黑白片或彩色片的效果都差不多。曾有外国记者质疑本片过长,姜文说现场拍摄时共用了五十万呎底片,经过不断修剪,才有了现在的长度。姜文觉得目前长度刚好,随后他自我解嘲道反正还有人会要他再修剪的。但到目前看来,姜文连修剪的机会都未获得,因为此片在内地已经全面禁映。

该片完成于1999年,在国内审片时被指有损中国人形象,面临修改压力。2000年4月,姜文未通过审查却私自将该片送往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参赛,引起国家电影局反感,要求3家制作公司从戛纳电影节上撤回该影片,但没想到该片却一举获得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2002年4月27日,《鬼子来了》正式在日本公映,而此前日本五大暴力集团曾发传真到发行公司,说本片一旦在日本放映将不保证日方演员安全。
由于《鬼子来了》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很多日本影院在其放映结束后经常出现混乱不堪的场面,观影者的不同情绪异常尖锐地对立着,而一位日本影评人指出:“鉴赏后的混乱正是名作的证明”。
  
《鬼子来了》中有百分之十取材自大陆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其它部分则是由姜文和另外三位编剧听当地老人讲述当年故事融合而成。

“我看过一本书叫《前世今生》,觉得这部电影可看作是我的‘前世’。为什么?因为拍戏的时候,我跟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有共同语言。我像经历过,我能闻到那股味,能感觉到那个时候的光线。甚至拍戏的时候我跟演日本兵的日本演员说,这句话你能不能用带有‘嘎’的音来说,有没有那种拐着弯的语气。他说了好几句意思相同的话,最后我选定了一句。他告诉我那句是大阪的口音,不常用。而他正是演一个从大阪来的兵。我不懂日语,你说我哪儿来的这个感觉?所以,我相信人在某些创作的极端情况下,可能跨越时间。后来我看了《东史郎日记》,我发现他的内心活动和我做剧本时想到的完全一致——时间并不是不能跨越。”

看《鬼子来了》时我们会想起黑泽明,会想起那些能以同样的冲击力调动场面、动作和喜剧等综合因素的美国经典电影,甚至还会突然想起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有类似《鬼子来了》中的人物。此外最令人震惊的是,如果没有这部电影,就不存在艺术发展创新意义上的压倒和超越,想必大家会认识到这一点,《鬼子来了》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法国《新观察家》周刊评论)

我老婆对我说,你看,拍《鬼子来了》对你的摧残挺大的,能不能拍点放松的。其实,我每拍一部电影都是为了让自己放松。像鲁迅说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贝托鲁奇如是说》里也讲,拍什么东西是为了忘记它。《阳光灿烂的日子》拍出来,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怀就被我锁进去了。
还没拍《鬼子来了》的时候,我去了趟日本。看靖国神社,还到一家卖武士刀的店里去,店里有把400年的刀,我特想买。但它是文物不能卖。陪我去的是个叫山本的日本人,晚上吃饭他问我,你为什么对那把刀有兴趣?我说,这把刀给中国人带来恐惧,直到现在,摆脱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攥在手里,跟我的手合一,属于我。(姜文语)

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我想拍《鬼子来了》,其实是想对自己35年来做一个总结,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恐惧?为了摆脱这个恐惧,是远离死亡,还是接近死亡?这些都是我35年来脑子里和心里的感受。我想把它表达出来,正好有这么个故事,往里面一装,合适。想找到一个特别适合的故事并不容易,《鬼子来了》里的这些人,翻译官、鬼子兵、小队长、马大三、村长,他们都不是在他们原有的位置上,都在超乎自己能力之外的位置,又必须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决定。谁能说马大三碰到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中国人几辈子都喜欢一个错误,为了自己想要的一个结果,明知道它存在的理由不充分不合理,就先找个借口说服自己,然后以为别人也能接受这个理由。马大三就是这样。他以为他养了日本人半年,人家肯定会给他粮食,会感谢他。可别人不是这么想的,别以为别人都会顺着你的思路走。(姜文语)

看《鬼子来了》的时候,伴随着很多笑声,但是到最后,心里却无比的沉重且压抑……从拍电影的角度来说,姜文太棒了。虽然《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了文革时候青少年生活的另一面,虽然这部电影给国人争了脸,但是还是给我一种轻飘飘的感觉。《鬼子来了》来势汹汹,我是说这部电影。姜文用记录片表现风格的手法,给了我们一个荒诞的生存故事。他一定希望所有看过电影的人警醒,不仅仅是娱乐。摘抄一句,“他不光要我们警惕日本人,这大凡中国人都看得出来;他更要我们警惕自己,警惕自己的天真和侥幸心理以及善于遗忘。”……(《非音乐》“极度电影”评论)

《鬼子来了》以黑白片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农民与日军奇特的交流,凸现了战争中面临死亡时人性的裂变。整部影片语言幽默,思想深刻,情节安排巧妙,观后给人一种刺痛的感觉,是近年来反映中日战争少有的佳作。该片被日本媒体称为“超越国境的人性的真实”,姜文本人则称:“我描绘了人类的误解与爱恨,恐怖与死亡。”



Alexander (2004) 亚历山大大帝

此片确实比特洛伊好多了。。真遗憾我最近才看。。可能是当时那段时期一窝蜂上了太多史诗片而且看后都很失望,结果把这很好的一部却给错过了。。
影片虽然不是特别精彩,但也相对完整和吸引人地交代了一个古代英雄的传奇,片子虽长但并不无聊,看完后也会留给人一些想法,所以我觉得算是成功的一部电影。好几处也相当感人。对于战争场面,最喜欢的是在印度丛林与象群打的那一场,十分震撼。

亚历山大的世界,男人是王道!!!他与最爱的Hephaistion自比为希腊神话中的著名同性爱侣Achilles和Patroclus,我也是在这里才知道Achilles和Patroclus不仅仅是表兄弟那么单纯……果然古希腊就是男男相爱的圣域。【补充一小段资料:当他还是个男孩时,帕特洛克罗斯在一次争吵中杀了他的朋友Clysonymus。他的父亲只好带著他流亡以躲避复仇,他们在弗提亚的远房亲戚佩琉斯国王(Peleus)家的宅邸避难。在那里,帕特洛克罗斯显然第一次见到佩琉斯的儿子,阿喀琉斯王子。佩琉斯把男孩们送到以洞穴为宅,智慧的半人马之王喀戎那儿抚养。】

片中当他们一起城楼上分享胜利的喜悦和亚历山大的宏图时,有段对话:

Alexander:All I know is...I trust only you in this world.I've missed you.I need you.It is you I love,Hephaistion.No other.
Hephaistion:You're everything I care for...and by the sweet breath of Aphrodite...I'm so jealous of losing you to this world you want.
Alexander:You'll never lose me,Hephaistion.I'll be with you always.Till the end.

最终,亚历山大履行了他的誓言,当Hephaistion猝死后,他伤心欲绝,不久也追随他而去。
他的梦想那么大,大到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唯一能够自始至终支持他的,只有Hephaistion。当他娶妻时,Hephaistion忧伤的眼神多么令人心碎,夜里送戒指那段太经典了~
当Hephaistion奄奄一息,亚历山大卧在爱人的病榻前是那么无助,身为最伟大的帝王,却无法挽留爱人的生命,他要Hephaistion——这个自己唯一打不过的人——振作起来活下去,他还在滔滔不绝讲着他的梦想,征服世界的雄心,“我们要去阿拉伯,Hephaistion,没有你不行……”可回过头来,爱人已经永眠……

另外一位,波斯男孩Bagoas,历史上是有这个太监的,影片里他也着实美艳,在印度跳舞的那一段水蛇腰实在惊艳!而且那个扮相不能不让我联想到扬羽。
关于Hephaistion和Bagoas有段评述如下:
亚历山大心中最爱的无疑是Hephaistion。说是柏拉图式的也好,说是超越爱情的友谊也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或者导演大人借亚里士多德之口:…when men lie together and knowledge and virtue are passed between them, that is pure and excellent; when they compete to bring out the good, the best in each other, that is the love between men that can build us city state and lift us from our frogpond…那个将亚历山大当作太阳一般敬爱的男子,与主君把酒共话巴比伦的未来和王国的未来,含着泪微笑着祝福爱人有幸福的婚姻和伟大的子嗣,在战场上永远追随着英雄浴血奋斗,也因此成为亚历山大唯一信任与深爱的人。Hephaistion之于亚历山大,如同一点烛光,点亮和温暖了因为恐惧、疲惫而晦暗的心灵;远征回到巴比伦后,这盏灯熄灭了,亚历山大随之而去也就不完全是个偶然了。
据说有部小说里,在亚历山大死后他说:“我之所以没有自杀是因为我知道,在冥河对岸等着他的是谁”。即便是虚构,但是这份明知自己在那个太阳一般的男子的世界里没有自己的位置,仍然用温柔默默守候的心情,还是感动的。Bagoas之于亚历山大,好像一个枕头,唯一可以不用考虑政治、军事、阴谋、整个帝国的责任,安心休憩的地方。枕头和烛光的比喻,在亚历山大狂怒之下杀了克雷塔斯之后最明白不过了,为悔恨自责所侵蚀的国王,在Bagoas怀里痛哭之后,终于还是在 Hephaistion的鼓励下,继续踏上征程。
  

关于演员,我最满意的是少年亚历山大那个小男孩,和Angelina Jolie扮演的Olympias。Colin Farrell的成年亚历山大和Jared Leto扮演的Hephaistion都不够给力,演员和角色间有很大的疏离感,不能使人信服。Jonathan的扮相都比Jared Leto好得多。自天鹅绒金矿后,我真是太喜欢小乔了。其他的男演员都还好,各种魅力帅哥。
少年亚历山大那一整段都拍得很美,无论是他们一起听亚里士多德讲课,还是小亚历山大驯服塞弗勒斯……
一群白里透红的粉嫩少年在爱琴海边听课的场景太美好了,况且亚里士多德还讲着什么“同床共枕的男人之间交流的是知识和美德,是纯粹而高尚的……正是这些男人的爱建立城邦……”
学生的有爱提问:“但是男人可以同样爱一个女人吗 老师?” 亚里士多德的回答:“女人?当然不行”
希腊先哲不愧是文明先驱~ 当然,正经说来,这些观点都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

关于亚历山大和他的爱马塞弗勒斯、以及影片中具有象征意味的雄鹰也有一段评述——
黑色神骏载着少年如风一般掠过大地,雄鹰破云而出,在空中俯瞰着亚历山大。这段故事在任何一本关于亚历山大的书中都可以找到,据说那匹马暴烈非常却害怕自己的影子,亚历山大发现这一点并驯服了它。那匹马跟随亚历山大南征北战,降服希腊,摧毁底比斯,灭亡波斯,占领埃及,攻克印度,在丛林里的最后一战,他说“come on osephilis,it is only sun and shadow,you and i together one last time osephilis”,亚历山大这番话不仅是对塞弗勒斯说,也是对自己说,他和塞弗勒斯一样,心中有恐惧,但亚历山大的一生实际上也是在和恐惧作战,无论是平服希腊城邦巩固后方,还是高加米拉战役中用四万军队击败大流士二十五万波斯大军,或是印度河畔的密林中,同当地的巨型战象厮杀。而那只鹰,更像是亚历山大的理想象征,它高高在上,俯瞰大地,像他父亲说那样“孩子,去寻找一个和你相称的国家吧,马其顿太小了。”他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帝国,但他远不满足于此,他被称为宙斯的儿子,但他实际崇拜的是那些英雄而不是希腊诸神,他向往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崇拜于他们的丰功伟绩,向往像他们一样征服那些遥远的未知世界而不是像希腊神话中那只有爱琴海的区域。

最后有几段具有启发意义和补充价值的评述转存如下——

  电影的前半部分讲了幼年和少年时的亚历山大成长,以及他击败大流士征服波斯成为万邦之王的最辉煌的历程;后半段则讲述了他继续向东方征战,却经历自然环境、与蛮族的战争、军心渐渐背离等种种残酷试炼,终于在险些战死沙场后回到巴比伦,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在那里走向尽头。

  -- Eagle & snake
  影片里两个象征性的形象时时出现,一是鹰,一是蛇。
  雄鹰是亚历山大自身的象征,是他征服世界的雄心,是睥睨群山、沙漠与大洋的梦想,是傲然接受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人民仰视与爱戴的王者之风,是超越父亲 Philip、直追神话英雄们如阿喀琉斯、赫拉克勒斯和普罗米修斯的气魄。雄鹰起飞于驯服爱马的故乡马其顿草原,展翅盘旋在对阵大流士的 Gaugamela平原,在Hindu Kush的高峰上,亚历山大也轻轻地自问:Where has our eagle gone? 说实话,关于亚历山大的政治理想,影片里面多多少少掺杂了典型的美国式的自由主义、种族平等之类的自大的说教。确如影片里面描绘,亚历山大力排众议娶异族女子为后,接受马其顿军人们的波斯混血儿子进入自己的队伍,在其民族政策上有着相当开明的一面,但把他描述成希腊文明的传教士显然是不恰当的,相形之下他更接近一个探险家:亚里士多德的地理课上,小小的心灵里面大概就埋下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到达导师所指示的世界之尽头,并将其纳入自己为名的版图之下。
  如果说那只雄鹰是大帝心中最灿烂光明的一面,那么蛇就是沉重的另一面,一种叫做“恐惧”的、亚历山大一生都在斗争的敌人。种下这颗种子的主要是妖艳而野心勃勃的女巫般的母亲Olympias,而父亲PhilipII 亦有不能推卸的责任。Olympias出身于Epirus不是马其顿贵族出身,所以大概不太受Philip II的亲睐,怀着报复的心理,一心要把儿子扶上最高的宝座,让亚历山大大帝成为历史上最光辉最鼓舞人心的名字,甚至不惜自己作这光明之下的阴影。 Olympias一边逗弄着蟒蛇,一边微笑着说,人和它们一样,爱再久也会背叛——这也许就是在亚历山大幼小的心灵里投下的第一道咒符;而Philip举着火把讲述岩画上那些有着不朽和光荣的名字的英雄们所承受的痛苦,则把伴随着光荣的阴影深深的镌刻在了亚历山大的心里。而事实上,短暂的一生里虽然没有经历过战场上的失败,他却一一体会到了神话英雄们所承受的苦痛,恐惧永远撕扯着他的心,稍一倦怠便要侵蚀他无边的勇气:
  ——父亲遭暗杀登上王座,面对母亲安然甚至得意的神情,不得不照着母亲的剧本铲除异己的亚历山大,或许可以体会到俄狄浦斯刺瞎双目时的心情;
  ——Philotas的暗杀行动,虽然不成功,却使亚历山大心中叫做信任的一座城墙产生了裂纹,母亲在幼年所下的咒符揭开了封印;
  ——与Craterus产生冲突、暴怒中刺死了这自父亲征战的时代最忠实可靠的男人;在印度雨林中经历与死神擦身而过的激战,此时的亚历山大身心俱疲,大约他已经体会到赫拉克勒斯一般的光荣与伟大也无法战胜的怒气和死亡;
  ——至于失去最亲密的战友及爱人Hephaistion,自己最终也被设计在病榻弥留之时,亚历山大的眼中只有一只鹰,不过那应该不是飞越地中海、Gaugamela与Hindu Kash的雄鹰,而是每日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的那只,命运之无情的鹰。
  这两个象征在Olympias得到儿子死讯时得到了最清楚的阐释:鹰抓住蛇高飞而来,松开利爪毒蛇坠地的一刻,雄鹰也因蛇毒发作而支持不住健美的身躯跌落下来。
====================================
Oliver Stone选定亚历山大这个人物,到底有什么独到的视角?有评论认为,片中交待的情感线索太多,有一种古代版的青春心理分析电影的感觉,不过,在这些貌似繁杂的弗洛伊德式的心理线索中,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条清晰的情感线在其中。母亲奥林匹亚斯总是训练小亚历山大去发现父亲的弱点,而狄俄尼索斯,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等神话式的人物,又激起了小亚历山大无比“超我”的雄心。即使你唯物的知道后世对于他是狄俄尼索斯或是宙斯的儿子的推测,不过是纯粹的神话式的拔高,或用我们所能接受的观点,解释为统治阶级愚昧大众的手段,但从本片来看,我相信,亚历山大在内心中,有着强烈的与神拉近距离甚至是并驾齐驱的冲动。(而狄俄尼索斯这个神话人物,本来就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异类,模糊了人与神之间的界限)
而亚历山大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他是被动和主动的发现了他(她)们做为凡人的劣根性,无论是父亲的外表,丑态,或是母亲的内心,手段。对于性取向,亚历山大在大流士的后宫中所见到的场面,让他震撼的感觉到女色的倾国倾城,再加上母亲的险恶心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亚里士多德对于希腊人禁欲的推崇和对同性恋的有条件接受,这一切足以使亚历山大刻意保持与女人的距离。
以上的种种迹象表明,亚历山大努力的在军事,人格(特别是后者)上追求一种完美与超脱,甚至想过到一种所谓神的品质。而对于人生的最后选择,可以理解为对于赫菲斯提昂的誓言的履行,以及对于自我命运,包括死亡的掌控。
这就是我理解中的Stone对于亚历山大这个人物的理解,是一个特殊背景下的人渴望成为神的故事,而他的英年早逝,更使后人以不同的动机,给他的故事加上了更多的神话色彩。我又一次要提到托勒密这个角色,他的表述中不时提到神话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最后的所谓Stone式阴谋论的自白,这还是从某种程度上表达了Oliver冷静的历史观。在这部电影中,他并没有《天生杀人狂》式的运用各种现代价值观与学说,去扯烂历史人物的神圣外衣,而代之以相对客观,平和的心态,表达了对亚历山大大帝的崇拜。本片也可以说是Stone以一种非神话的视角,去展现一个英雄追求成为神话的心路历程。这一种矛盾的统一,非但不会使我对于他导演能力产生丝毫的怀疑,反而觉得是年近60的导演价值观各方面更臻于完美的表现。
================================
历史上,亚历山大政治上版图的扩张最终以马其顿帝国的分裂为结局——安提柯占领马其顿,托勒密占领埃及,塞琉古占领从前波斯的版图。在民族情感和宗教统一上没有建树的塞琉古很快崩溃,安提柯和托勒密在各自的国家延承亚历山大的治国方式:保留亚历山大图书馆,注重对文化的控制和培养,宣扬希腊文明,托勒密还试图在埃及建立新的一神崇拜,虽然各有所限,但恰恰说明了亚历山大的正确——即便在罗马军队消灭托勒密政权之后,希腊文明仍然完成了对征服者的再次征服。
狄俄尼索斯与赫拉克勒斯
狄俄尼索斯是传说中的宙斯之子,身为宙斯之子也是亚历山大被要求接受的事实之一,这是来自于母亲的传统——天生贵胄,身受神的庇护,认识一切险恶低俗从而没有怜悯地把弄世俗。腓力王在亚历山大年幼时教授给他的却是如同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所代表的英雄传统——骁勇善战,信任朋友如信任自己的左右臂膀,不惧艰险而视一切阴谋来源最可耻卑鄙的灵魂。很难说在Oliver Stone的亚历山大身上,到底是哪一种观念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赫拉克勒斯在穿上妻子送来的毒衣之后,痛苦万分下仍然要求长子将他送回家乡,奥德修斯历经千难万险之后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回到自己的领地——伴随着死亡和重生,回归往往成为英雄们最终的结局,那里意味着生程的过渡和力量的来源。影片中的亚历山大的东征却被描述成逃离Pella的旅程。巴比伦的宫殿中,赫菲斯提昂问及他关于恐惧是人生的唯一动力云云,在推动他不断前进的命运里,源头处最深刻的仍然是没有可以回归之处的失落和恐惧,这是他为何在三十三年的生命中大肆扩张,挥兵东下,也是他为何得到王位之后便离开马其顿一步不肯回头,又为何只能相信幼时最亲密的玩伴。而因此而来对马其顿族群的背离疏远以及对政治的漠不关心和对军事扩张的执著进取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
Fall dawn里希特勒面对希姆莱希望与盟军谈判运用政治筹码时警告他不要和他谈政治——身为执政者而放弃政治上的功利期望崇高的声名和荣耀或许是他们真正的共同之处。事实上,亚历山大在武功的扩张,部族的荣耀,文化的传扬上都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人所颂念的众神。
阿贝拉之战——军事统帅亚历山大
《Alexander》里的阿贝拉之战黄沙漫天的战斗拍得颇有气势,只是要把亚历山大十三年的军事生涯用三个小时的片长浓缩起来实在是太有难度,单线叙述也显得过于单薄,或许oliver.stone太想把亚历山大从一个军事政治统帅突出到文化价值的挑战者的形象中来。



Mona Lisa Smile (2003) 蒙娜丽莎的微笑

Julia Roberts与Kirsten Dunst的对手戏,挺新鲜的。我还是觉得Julia Roberts的气质更好也更漂亮。
讲述的是女性在社会上的定位问题,放到今天看,也依然是值得每一个女性思考的,毕竟关于“独立意识”,其实是每个人不分男女都面临的问题。但片子没有更使人振奋,虽然它该感动的地方还是感动了。
PR

别逼我!

就不能让我躲个干净么
能不能不要威胁我,不要逼我!
我最恨这个了!!!



来,吻我吧,吻吧, 
吻得疼痛,吻得嘴唇出血, 
心的泉流是滚开的水, 
它不需要冷静和理智。 

大杯的酒一饮而尽, 
不用管有没有我们的份, 
你懂了吧,我的爱人, 
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 

你平静环顾一下周围, 
再看看,在潮湿的烟雾中, 
月亮像黄色的渡鸦, 
在大地上徘徊和旋转。 

来,吻吧!我多想吻个够, 
鬼魂已给我唱过歌, 
看,那在顶峰徘徊的精灵, 
早已预感到我的死期。 

啊,日益凋萎的精力! 
死亡——就这样死亡吧! 
我想一直到断气前, 
都吻着亲爱的嘴唇。 

我愿时刻在蓝色的昏睡中, 
不感到羞耻,也不会融化。 
在稠李树叶柔和的簌簌声里, 
一遍又一遍地说:“我是你的!” 

愿斟满的酒杯上轻浮的泡沫 
闪着光,永不消逝—— 
喝吧,喝吧,我的爱人, 
在大地上我们只活一次! 


叶赛宁
 

感怀亲世代

重读HP,我惊讶地发现,小天狼星的离开还是轻而易举就能赚取我的泪水。距离第一次读凤凰社,已经过去了七年,一个霍格沃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是的,重读之后,我发现了他身上那么多的不足和缺点,但到头来我的喜爱一点也没有减少。
他过了十二年的冤狱生活,又潜逃了两年(哈利的三年级、四年级),躲在格里莫广场一年,最终死于魔法部的大战。
可以这么说,詹姆的死亡带走了小天狼星所有的幸福。从那之后,小天狼星再没真正开心过,他所有的,只有仇恨、屈辱、逃亡和痛苦。
一个那么热爱自由、冒险、玩笑的人,最后却只剩下被人抱怨的暴躁和鲁莽……原本应该是个悠闲有风度的人不是吗,因为他曾那样讨厌詹姆没完没了地耍弄飞贼,原本只是个生性傲慢的人,用有点厌倦的表情和讽刺的笑容睥睨他的世界,这不是什么优秀的一点,但我们可以不介意,当他为朋友甘愿付出一切,他的傲慢又怎么可能成为被讨厌的理由。而当喜欢他时,甚至觉得那一点傲慢也能为他增色。
虽然与卢平重逢,与哈利相见,可惜这些都不足以替代詹姆。卢平从来不如詹姆的地位那样重要,而哈利,赫敏正确地指出了——他有时候分不清你和詹姆。赫敏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类似于韦斯莱夫人的谨慎和保守,但毫无疑问赫敏有时确实能够一语点破真相。小天狼星不止一次地拿哈利和詹姆比较,当哈利像詹姆的时候,他就会开心赞许,而当哈利做出他心中不符合詹姆风格的决定的时候,他则变得态度刻薄。小天狼星当然是爱着哈利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份关爱里包含了太多他对詹姆的感情。恐怕我不得不说,在这一方面他和斯内普做的很类似……斯内普恨哈利也是因为詹姆。
在格里莫广场12号的生活对小天狼星而言就是一种痛苦的囚禁。他不得不在这个痛恨的旧宅里孤独地睡觉吃饭烦闷无聊,当有人陪伴心情会好点,当大家一起与他过圣诞节,他甚至开心得大唱圣诞颂歌,当人们离去他不得不再次面对孤独,就会脾气变坏沉默不语……他的好恶如此明显,开心不开心全写在脸上,莫丽无奈地将他这种转变称为“间歇性忧郁症”,而我一面觉得可爱一面觉得伤感。好吧,虽然我不想这么矫情,但我其实真的很心疼。
对可恶的克利切叫骂,照料心爱的巴克比克。卢平有时会来看他。起先邓布利多曾安排他在卢平那儿隐蔽一阵子,后来到了格里莫广场,卢平也在这里生活过一阵儿,再后来由于繁忙危险的凤凰社工作,卢平不可能一直与小天狼星在一起,大多数时间在外面,偶尔会来看看。他们在一起时会谈什么呢。卢平应该会告诉小天狼星一些外面的消息,甚至是某些不被允许告诉小天狼星的东西卢平可能都会透露,因为从以前开始,卢平就是个不能硬下心来阻止他犯规的Prefect。然后他会用嘲讽的腔调开始抱怨、尖刻地批评一些人和一些事,同时又埋怨邓布利多的计划、埋怨邓布利多不让他去外面,而卢平静静地听着、偶尔发表一下意见和宽慰……在很少的一些时刻,他们或许会回忆过去,谈到詹姆。是的,我认为这种时刻非常少。现实情况太严峻,卢平每次也不可能待太长时间,闲话过去这种情形肯定不会常常出现。但我想,每当这闲话过去的时刻出现,当谈到詹姆,小天狼星一定可以变得像卢平一样温柔,放下长久以来的暴躁,带着仿佛十几岁时的少年表情,与卢平一起大笑……想想哈利从壁炉里冒出来问詹姆的时候,小天狼星和卢平一边安慰哈利,一边表现出了多少兴奋……那个短暂的时刻我甚至觉得小天狼星和卢平都是幸福的,因为哈利把他们带回到了美好的过去时光……

我吃惊竟然存在那么多可能性可以让小天狼星活下来。如果邓布利多把他的意图再多一点地透露给哈利、让哈利心里多那么一点点靠谱,如果哈利认真学习了大脑封闭术而不至步入伏地魔的陷阱,如果事发那天麦格教授没有离开霍格沃茨,如果斯内普能及时在禁林拦住哈利他们,如果邓布利多能早一分钟赶到魔法部,如果哈利和纳威最后没有逃到那间带有古老迷人的帷幔的房间……最不该最不该,哈利最不该忘了小天狼星送他的那面镜子。当初分别时,望着越来越远的格里莫广场,哈利心头就有不详预感,他在心里打定主意他绝不会用那面镜子,因为他绝不想小天狼星为他冒险。是因为这样吗,他一次也没想过要用它,问詹姆的事情时也是,确定小天狼星是否在家时也是。如果记得用,他甚至在舒服的四柱床上就可以与小天狼星交谈,不必冒任何被乌姆里奇发现的危险,只需要对着镜子呼唤小天狼星的名字。我甚至想,如果哈利把镜子的事告诉过赫敏该多好,最后关头她会帮他想起来。然而……一切都那么阴差阳错,他等到来不及的时候才想起这面镜子,除了心碎,它并不可能带来那个人的音容笑貌。
不甘心的感觉甚至让我深究到,既然邓布利多已经有了那个预言,他为什么不试着毁了预言球或者将它从神秘事物司偷梁换柱……甚至让我深究到,如果当初海格在戈德里克波特家的废墟里遇见小天狼星的时候把哈利交给小天狼星,或许小天狼星就会第一时间赶去见邓布利多而不是追杀虫尾巴,那样的话他也就有了解释的机会而邓布利多无疑会相信他,那一切都不同了……

邓布利多后来对哈利坦言,对小天狼星的死他负有责任,他说年轻人如果不知道年老人的感受那是情有可原,而如果年长的人忘记了年轻时的感受就是一种过错了。他是个有爱心又比一般人伟大得多的智者,他自责由于过于重视全盘计划(显然这也是必须的)而忽视了其中若干的细节,比如小天狼星的感情、哈利的感情,每个人都可能被情感驱使而做出冲动的选择,他邓布利多也不例外,但他此刻却忘了,忘了那种冲动带来的可怕后果和无以救治的遗憾。
小天狼星终是去了,在经过那么多暗无天日的日子后,勇敢地挺身而出,与大家一起战斗,嘲笑贝拉……最后我们终于应该明白,罗琳为何将那道拱门、那面帷幔描写得那样特别、美丽——因为它是Sirius落下的地方。


如果他活着。
小天狼星傲慢、鲁莽,但他不是傻瓜。霍格沃茨的教师们说他和詹姆曾是最聪明的,在他逃离阿兹卡班后的描写中,也多次提到他的机敏、聪慧。哈利询问过去詹姆欺负斯内普事件时,小天狼星果断说过:我现在并不为此感到骄傲。所以,他像所有人一样,是会成长的不是吗。很多时候他的表现带有太多恶作剧和鲁莽的成分,比如总想反对邓布利多的某些安排、鼓励哈利冒险什么的……究其原因,除了他天性叛逆,更多则源自他长久的孤独和对詹姆无尽的怀念。如果他像其他人一样一直过着正常生活,就不会总是心里憋着一股邪火。可事实是,在遭遇背叛的第二天,根本还来不及平复痛失好友的震惊、悲哀、迷失在仇恨和自责(擅自更换保密人这件事一定使他非常自责)中时,就被投进了阿兹卡班。当他再出来,内心的感情是延续着12年前的,对他而言,就类似于昨天和今天,就是这么近。昨天站在眼前的还是詹姆,今天却是哈利……所以感情上他分不清,所以很多时候他孩子气一样的鲁莽。罗琳给小天狼星的时间太少了,他可以正常生活的时间太少了,很多事情他还来不及去了解,就匆匆坠入另一个世界了。
如果他活着,他对弟弟的评价不会停留在“愚蠢、软弱”;如果连克利切都能接受赫敏,小天狼星为什么不会改变对家养小精灵的偏见呢?只是,他没有时间改变。

布莱克家的这两个儿子很有趣,可以算是罗琳写作中的亮点之一。小天狼星在明,雷古勒斯在暗,互为镜子互相比照,可以从其中一方身上更清晰完整地看到另一方。雷古勒斯一定是身材瘦小生性温和(所以被说软弱),常常跟在母亲身边的乖宝宝(这一点参考Draco,但他比Draco机智得多),比起叛逆又嚣张的哥哥,他肯定沉默得多,在耳濡目染的家族教育下,说不定他对那个目无法规、整天就知道出格儿的哥哥也曾在心中暗自讥笑过。在霍格沃茨他们还是有很多时间能碰面的,但是他们都互不理睬,小天狼星的功课很好这点大家都知道,雷古勒斯无疑成绩也很优秀,斯拉格霍恩曾感慨过“如果两兄弟都在斯莱特林”,布莱克家的人也认为次子比长子出息,这都说明两兄弟除了性格志向不同,他们在其他方面是一样的优秀。不难想象这样一个场面,一场狮蛇争霸的魁地奇比赛,双方的关键人物(Seeker)分别是詹姆和雷古勒斯,小天狼星一如既然地嘲笑亲爱的弟弟、气定神闲地助詹姆好运。面对这样的哥哥,谨记家训的雷古勒斯一定觉得哥哥有够白痴。
后来小天狼星16岁时离家出走,而雷古勒斯16岁时加入了食死徒。从加入食死徒到反叛伏地魔,前后只有一年,从雷古勒斯察觉伏地魔制作魂器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在那不长的时间里他思想发生深刻的转变,意识到伏地魔的错误,纯血统理论的错误,但他没有忤逆家长,也没有寻求分道扬镳的哥哥的帮助,而是单独去偷了魂器。斯莱特林人只要选择去做,其勇气都不会输给格兰芬多,我们从雷古勒斯和斯内普身上都看到了这一点。雷古勒斯选择单独完成那件事,我想与他的性格和受到的教育有关。他骨子里就深深浸染了布莱克家族的高贵和傲慢,所以重大决定喜欢自己做,也具备一定的自信(同比小天狼星擅自更换“保密人”事件),比起哥哥喜欢跟朋友腻在一起,雷古勒斯可能更喜欢独处,所以他没有那样可以信任地谈论什么的朋友,他尊重家人、听话,但是不常常交谈,所以家里人没人察觉到他思想的转变。而最后与克利切一起去偷取魂器,他选择了自我牺牲保全克利切,这一点则完全体现了雷古勒斯的善良。
据克利切后来说,雷古勒斯一直对克利切很好,所以从一开始,雷古勒斯就没有像其他纯血巫师那样习惯虐待小精灵,也说明他生性没有那种残忍。遗憾的是,他的这种温和被小天狼星误会成软弱,小天狼星一直标榜对布莱克家族的背叛,但他对克利切所做的却正好印证了他的家族会做的,这点很讽刺。
赫敏说克利切会出卖小天狼星是因为小天狼星态度恶劣而贝拉和纳西莎一定态度友好,这点我可不赞同。如果家养小精灵仅仅是出于巫师态度好坏来选择背叛或忠诚,那么哪还敢有巫师虐待小精灵,即使是多比,他在帮助哈利的同时可没想过害死马尔福。克利切之所以选择贝拉和纳西莎为效忠对象,只是因为小天狼星被亲爱的女主人唾弃、被家族驱逐。布莱克家族把没用的小精灵砍下脑袋挂在墙上的行为那叫友善吗?但克利切还是对布莱克家族死心塌地,显然克利切被灌输的教育使他不会因一点点虐待就出卖主子,所以他出卖小天狼星跟贝拉她们的态度无关。只因为她们还是骄傲的布莱克家人,而小天狼星“堕落”了。
所以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是,反抗布莱克家族的长子深刻继承了一种偏见和短视,顺从家族的次子却自发地从心底生成一种宽大和仁爱。这些都生动说明了人的复杂性、多面性、不确定性,罗琳这点写得很出色。
雷古勒斯应该是跟波特夫妇卒于同年(哈利看布莱克家谱挂毯时,上面标记雷古勒斯的去世日期是15年前),当然,他肯定死在詹姆他们之前,布莱克家以为雷古勒斯失踪了,只有身在凤凰社的小天狼星知道自己的弟弟其实是死了。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雷古勒斯的死应该是除了克利切谁都不知道的,他对黑魔头的怀疑和背叛显然伏地魔一直都不知道,那么凤凰社又怎么可能打探到雷古勒斯的死亡呢?而布莱克家族又为何能在挂毯上写上去世年份呢?准确来说应该是失踪年份,没有人会知道死讯,直到克利切说出一切。所以我想,这又是罗琳不严谨的一处。
如果小天狼星活着,当他了解雷古勒斯所做的一切,当他了解自己又踢又打的克利切是雷古勒斯用命换来的,他会如何接受这件事呢?他会懂得自己以前没懂的一些东西,会明白自己曾经不屑于明白的事情,会怀念那个从外形上看像是小一号自己的弟弟,17岁就早早献出生命的弟弟。
最讽刺的是,小天狼星,布莱克家族最后一个人在未婚、甚至没有恋人的情况下死亡,罗琳意外地保证了布莱克家族“永远纯粹”的家训。因为依照小天狼星叛逆的性格,难保不会找个麻瓜出身的意中人。而且想想看,这两兄弟的死亡方式都是尸骨无存,罗琳把这个最古老最高贵的巫师家族消灭得真够彻底……(好狠心啊大婶- -)


我已不似当初,对小天狼星只有亲昵之情,我已经更完整地看到他、并且接受他,我仍然会为他感到心痛、惋惜,我依然会怀念他——与他最好的朋友们一起,与他勇敢的弟弟一起。



我对卢平的感受是非常不确定的。最初读小说的时候,对他并没怎么注意,是电影里David Thewlis突然有一个很性感的侧面和一些很性感的忧郁才让我注意到他。这是HP中唯一一个由于电影版引起我注意的人。但是第二遍读完HP,我对他的感受依然是矛盾的、或者说模棱两可的。
他真的喜欢詹姆和小天狼星吗?还是仅仅因为他们有胆量接受真实的他、愿意帮助他?很多时候卢平不会暴露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当然由于他特殊的遭遇使他过早懂得自我保护,一些些的自卑加一些些的自我保护,他敏感、隐忍、忧郁,很多时候可能更愿意去迎合别人的想法。少年时他明明知道詹姆和小天狼星做得不对,也从来没有勇气去指责他们,也许他害怕被抛弃?小天狼星和詹姆更阳光一些,他们把卢平当成真正的朋友——即使最初的出发点可能只是一种冒险的刺激,后来随着交往的日益加深,自然也会产生感情。小天狼星后来对卢平说,你的一些行为总让我和詹姆感到惭愧。我想这句话同时说明两点,第一是小天狼星与詹姆对待卢平是真诚的,第二是小天狼星和詹姆之间的关系永远要比与卢平的更近。敏感如卢平,不会不知道自己在这段友谊中的位置,他没有抱怨过因为他觉得能被人接受就已很好了,但不代表内心深处会不为此伤感。哈利曾在冥想盆里看到过,当小天狼星抱怨无聊时说过一句“今天要是满月就好了”,当时正在看书的卢平一定会觉得心寒。即使是朋友,即使小天狼星只是无心,但作为卢平应该会想——看我痛苦地变身为狼就那么有趣么?这对卢平绝对是种伤害,虽然卢平从没说出来过。满月于卢平而言是痛苦的,谁也不会喜欢别人把自己的痛苦当成开心的游戏。
大概因为我有类似的朋友,所以我理解,有时候朋友一直做下去,并非真的喜欢这个人,而是从一开始的交往方式到长久以来的习惯,就决定了这种在一起的模式。
时而觉得卢平很可怜,对他充满同情,因为他的身世、他的遭际,他的朋友又都先他而去(小天狼星落入帷幔的时候卢平是相当动情的,虽然没有什么过激的行为,但他拦住哈利的时候,苍白的脸、颤抖的声音、说的话“仿佛每一个字都透着疼痛”…都足以表现他内心的痛苦);时而又不由自主地怀疑他对小天狼星的友情,因为在小天狼星冤狱的12年间他竟没有质疑过,哈利三年级时曾问过他:那么你也认识小天狼星吗?他回答:认识,或者说我以为我认识。这说明他是真的认为小天狼星就是叛徒。如果说他对小天狼星的怀疑算不上什么错,因为当初小天狼星也曾怀疑卢平,他们算是互相怀疑…那么,后来他对斯内普的种种态度又算怎么回事?他一直称呼斯内普为西弗勒斯,身为四人组之一的他竟然可以一直用这样亲切的方式称呼斯内普,这是我始终费解的一点。他说他不喜欢斯内普,但也不讨厌,他感谢斯内普为他熬制狼毒药剂,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詹姆+小天狼星)他们不可能成为朋友,但是他心存感激。我就纳闷了,这种不痛不痒的陈词算什么?他不讨厌斯内普,但是看着詹姆他们欺负了斯内普好多年,他不喜欢斯内普,但是后来一直叫他西弗勒斯……太拧巴了。更让我注意到的是后面,当哈利宣布斯内普杀了邓布利多的时候,卢平几乎是毫无争议地第一时间就认同了这个说法。无论海格、唐克斯还是麦格教授,虽然大家都不喜欢斯内普,都是在邓布利多的要求下信任斯内普的,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表示出了更多的震惊、不敢相信,只有卢平,他接受得理所当然,他似乎瞬间就坚定了哈利讲的事情,他说——“斯内普是高超的大脑封闭大师,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实。”他终于又立场坚定回到四人组的一员了?还是说他现在终于有了一个理由可以让他回复四人组应该有的感情倾向?这一刻我迷惑,甚至生气,我不明白他怎么能反复得如此之快,我忍不住想他在听到小天狼星是叛徒的时候是否也曾如此决绝?
是的,我一点也搞不懂莱姆斯卢平这个人。我总觉得这个人太过擅长于选择大多数人选择的那一方,是因为自我保护机制么?他总是站在看上去更正确的立场上,战斗所带来的身体的危险他可以克服,但却不能让自己的立场处于危险中。
似乎我无意中把他说成了一个惯于自保的狡猾的人。不过我确实有一定的怀疑。当然另一方面有些时候我也感动于他,比如朋友们离世后他必须忍耐的孤独,比如深入狼人内部做卧底的勇气,比如面对唐克斯时他的矛盾……这些事情一定都令他感到痛苦,他忍耐着这些、努力克服痛苦,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最后坚定地鼓励哈利……
所以,我还是说不清。有怀疑,有感动,对于卢平我好像无法真正理解他,困惑,矛盾。



关于卢修斯,他的扮演者对这个人物的评价已经很到位了:如果真的坏起来肯定能做出相当可怕的事,但他太过迷恋社会地位,只是一个懦夫。

我想这也是卢修斯和贝拉的本质区别。

不得不说布莱克家族的人是真的很强,不管是贝拉盲目的崇拜,还是小天狼星带着鲁莽的勇敢,至少他们在各自的信仰立场上都是真正的行动派。不管好坏,最怕你不行动。
就连雷古勒斯,我们也知道他思想的转变、他的成长、他付出的行动。
甚至是纳西莎,她比卢修斯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卢修斯关进阿兹卡班后,她冒着泄露伏地魔计划的致命危险去蜘蛛尾巷找斯内普帮忙;马尔福一家成为伏地魔的栖息地后,卢修斯只有憔悴、软弱什么的,每当关键时刻,他还得借由纳西莎暗暗的鼓励和指示做出对黑魔头的反应;最后在禁林检查哈利的生死,她就在黑魔头的眼皮子底下撒谎……我很佩服这个女人,在马尔福一家失势后,感觉她就是一家三口的主心骨,卢修斯软弱无力,德拉科无疑继承了他老爸这一点,他干什么都是跟在妈妈身边,第七部已经都17岁了,他还能躲在他老妈身后。

于是,布莱克家族果然是最古老最高贵的巫师家族啊!!(好吧我血统论了...)



Look…at…me…
绿眸对上黑眸……
这一刻我恍然大悟何样的深情埋藏在这个受尽诅咒的男人体内。他以冷酷无情惹人厌的一面掩饰了所有他曾有过的滑稽可笑,他到底是忠诚还是叛徒?叛徒的他似乎让人更容易接受,因为难以想象他忠诚的理由。现在,在他死前一刻,做出这样古怪的举动和奇怪的要求……而我顷刻间被这行为所包含的意义震撼了。他,西弗勒斯•斯内普,哈利除了伏地魔之外最大的敌人,竟然爱着Lily?!这答案看似荒诞到让我不得不犹疑,但我也明白这就无懈可击地解释了一切——他对詹姆无尽的恨,对哈利的恨,对伏地魔的背叛,对邓布利多的忠诚。
接着我们便看到了王子的故事。令人唏嘘。
其实从分院的一刻起,Sev和Lily就永远地分开了。
从他们两个结识的渊源、Sev的用心良苦、Lily的善良宽容、甚至两人在魔药学上的天赋等等这些方面来看,如果不是分院,她很有可能最终会爱上他。而且事实上,我觉得Lily确实是有那么一段时期对Sev抱有好感,有一段描写,他们在谈话时,他盯着她看时,她会脸红。那次她从詹姆手上替他解围也一样,我相信她站出来阻止詹姆不仅仅出于她的正义感,还包含了她对他的关心,毕竟在那个时候,她跟他的关系要比跟詹姆的深刻很多,她明知道他跟斯莱特林那些不怎么好的家伙经常混在一起,明明身边的好朋友劝说过许多次,但她还是一直维持了与他的关系,一个女孩子做到这样,没有一点点喜欢的感情在其中是不太可能的。当Sev无可挽回地骂出那句“泥巴种”,她震惊之余肯定也感到很痛苦。是他告诉她有个地方叫霍格沃茨,是他陪着那个少女的她做起了魔法世界的美梦,是他曾经亲口对她说,麻瓜出身也没什么不同……所以她一直信任他,就算被学院分开,就算逐渐认识到斯莱特林跟格兰芬多本质的区别,就算旁人对他有任何负面评价,她都选择信任他。而就是这个他,竟对她粗口相向。她定然犹如冷水浇背,之后在心里做了一番大彻大悟的挣扎。对她而言,树下的那一刻暴露了他的本性,他也一样,跟斯莱特林的其他人毫无差别,自己只不过遭受了蒙骗而已……于是他变得那样不可原谅。无论他多少次地道歉、哀求,也不能弥补她心中那遭到背叛而产生的伤害。Severus不再是那个安慰过她心灵的人,而是一道伤口。这件事发生在五年级的夏天,而她是从七年级开始和詹姆约会的。中间空了一年。所以有理由相信,她喜欢过西弗勒斯,才会痛心于他的“欺骗”,当她决绝地向他宣布他们之间的关系到此结束,她不是不痛苦的,她之后的一年也会在心中哀叹惋惜,会在深夜一人时矛盾挣扎…而与此同时,又有詹姆的热烈追求。她以为看清了他,与他再见,苦苦思量几番,与心中的他再见,接受了詹姆。可怜的西弗勒斯呢,他从不知道自己在她心中的位置,他总是笨拙地爱着她,默默爱着她,犯了大错的时候都不敢告诉她:那是因为我喜欢你!我讨厌你看到我狼狈的样子!…可怜的西弗勒斯,他因羞耻和愤怒喊出了“泥巴种”,却无法因为心底的爱而对她诉说一句“喜欢”,他放任她的误会而不敢澄清,他眼看她被詹姆追求而不敢上前宣布他的爱比詹姆更早甚至更深……他是如此缺乏勇气。我猜,他加入食死徒就是在Lily和詹姆在一起之后。
如果分院没有使他们分开,那他们会一直在一起,就像哈利、罗恩和赫敏那样,会形影不离,他们共处在一个环境中便不会有那么多阻力,如果Lily没有离开他,他会过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邓布利多后来慨叹“我有时候觉得我们的分院太草率了”,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吧,那一刻斯内普颓然地低下了头。他知道,如果不是分院,他不会失去她。而他这些年做的这些事,就算有一百倍的资格笑傲格兰芬多的勇气,却也无法赢回她了。

他在哈利的绿眸中寻求他爱的慰藉。他没有Lily,只有那只银色的牝鹿。时隔十七年,他依然能为一封不是写给他的信中的她的笔迹而泪流满面…为了一个死去的女人,他甘愿被邓布利多束缚一生,他像殉道者一样执行着每一个命令,当他反问邓布利多:“那我的灵魂呢,我的呢?”,我深切感到一种痛苦,为斯内普痛苦。从他答应为邓布利多做事起,他的灵魂就已经殉情了,就算要背负罪恶,他还是得去杀了邓布利多,他无法要求一个善人的完整,在他的爱情面前,什么都可以粉碎。爱情之于斯内普,是信仰,是救赎,是愧疚,是毁灭,是生的意义,是死的归宿。


迷恋斯内普的人超级多,其实我一直不喜欢他,直到了解那段苦情史,确实非常同情他。但说起这个人,还是谈不上喜欢。

他对哈利的怨恨可以理解,毕竟是最恨的人的儿子,詹姆小时候对斯内普做的,就像马尔福小时候欺负哈利一样...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孩儿欺负取笑另一个他不喜欢的小孩儿...
区别是德拉科最初其实还向哈利伸出过友谊之手,显然德拉科太像卢修斯了,他知道哈利是巫师届最出名的小孩儿,所以不由自主就想去笼络...不成之后又因为哈利受到的种种关注而感到嫉妒和厌恶,所以使劲儿找茬...德拉科最初其实就是个贱贱的小屁孩儿,很傻很天真...渐渐长大了在食死徒环境的熏陶下才使他对哈利的敌对晋升为一种使命,当然他也很软弱所以成不了气候..
再反观詹姆,他对斯内普的敌对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无理的,就因为斯内普说了“斯莱特林”,他就在第一次见面时给人家起绰号“鼻涕精”...然后在霍格沃茨的七年间不知道欺负了斯内普多少次,理由同样很荒诞,就是因为“他的存在本身”...
所以,斯内普恨詹姆,转而恨哈利,都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他性格里也确实包含了太多不招人喜欢的东西。
比如对待赫敏,赫敏即使在课堂上再出色,他都是一副瞧不起的表情。斯拉格霍恩在当年教Lily的时候就不排斥欣赏麻瓜出身但有才华的人,但在斯内普身上无论何时都没有看到这一点。小时候当Lily不安地问西弗勒斯麻瓜出身会有什么不同时,西弗勒斯迟疑了一下说“没有”...这个画面让我很心动,它说明小小的Sev是带着多么羞涩和甜蜜的心情注视着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但同时也说明,他对麻瓜的偏见是几乎天生的。赫敏确实缺乏一定的创造力,但无疑她的魔药成绩优秀过Draco,当课堂上只有赫敏一个人能回答出问题时,斯内普总出于万般无奈才肯叫她回答...而且还有一次赫敏被马尔福一伙的其中一个(忘了具体谁了)施恶咒时,斯内普直接无视,把赫敏给气哭了...真的很过分。按说,在Lily事件后,他对麻瓜出身的巫师应该多一点宽容才是,即使不能像其他三个学院的人那么宽容,但他个人完全应该比一般的斯莱特林人做的好一些,可是他没有。他唯一做出的改变恐怕就只是再也不说“泥巴种”。
另一个典型事件就是他对唐克斯的嘲笑。唐克斯爱上卢平又被拒绝后,呼神护卫的守护神改变了,在那段对她而言最痛苦的日子,斯内普看见她的守护神却只表现出轻佻地嘲讽。本来他跟唐克斯应该是无冤无仇吧,仅仅因为她是小天狼星的亲戚?因为她爱上了卢平?所以他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嘲讽讥笑?他自己不是也有同样的苦涩情感么……

以上两点是我在第二遍通读小说的时候尤其注意到的,所以我发现,即使有些恨于他而言是理所当然的,但另外很多时候他表现出的是丝毫不顾他人感受,在一些他自己深刻体味和理解的事件里,他对其他人却毫无理解怜悯之意,是个非常缺乏同情心的人。
当年他求邓布利多保护Lily时,完全不顾詹姆和哈利死活,遭到邓布利多的厌恶也是同样的原因吧。

其实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斯内普和哈利的对比。
哈利在冥想盆里看到詹姆拿斯内普寻开心时,心中涌起的是对父亲的质疑和对斯内普的同情;斯内普通过摄神取念看到哈利幼年在佩妮家的遭遇时却连丁点儿的恻隐之心都没有...(其实佩妮是斯内普和哈利少有的共同敌人之一呀= =|||)
同样是缺失爱的童年,他们对人事的态度是如此不同。
卢平说哈利对斯内普的敌视是继承了詹姆和小天狼星的一种成见,实际上哈利的敌视绝大部分取决于斯内普一直以来对哈利采取的态度(谁也不会对动辄攻击你老爸的人心存好感,况且这还是攻击一个已经去世的人),当后来了解到詹姆和小天狼星与斯内普的宿怨时,只是更加强化了哈利的敌视,并不是根本原因。
在哈利了解斯内普的所有真相后,他对斯内普的理解和同情抵消了以往一切怨恨,进而认同了斯内普这个人,选择记住斯内普勇敢和伟大的一面。
而斯内普作为一个长辈,却自始自终都没有认同过哈利波特这个人(想起一个朋友说如果教授知道哈利给孩子起名用了西弗勒斯会气得再死一次||||),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出于对Lily的爱和对邓布利多的承诺,而不是真正关心哈利。这就是区别,斯内普总是更倾向于记住一个人不好的一面、仇恨的一面(正如他从来不承认詹姆救过他的命,而总是津津乐道于詹姆如何恶劣)。

他只珍惜自己的感情,某种程度上说,是个很狭隘的人。
想想看,在他死后,在真相大白后,又有多少人能从心底怀念他呢?我觉得很少很少。实在因为他生前没攒人品。

当然,我对他长年的无间道也表示钦佩。

……斯内普是渴爱的人,他童年悲惨家庭不幸缺乏父母关爱,又对Lily执着一生..
小天狼星更像是不屑于爱的人,明明可以当个受重视的大少爷却背叛家族,明明拥有无数爱慕者却不愿多看任何人一眼..
如果可以,斯内普会精心建立一个家庭并把所有的爱都花在上面;而小天狼星会把人生放在无尽的冒险中。

说到两人的相似之处,我想应该是他们某些方面的尖酸刻薄。斯内普不想被人嘲笑所以嘲笑别人,不想受伤所以攻击别人,他的自卑来自他的童年,所以会一直用讽刺讥笑他人来保护自己。小天狼星的尖刻之处也来自其家庭,一个骄傲的世家——与斯内普恰好相反。

HP相关散记

从10月到12月,从小说到电影,对HP的讨论真的蛮多,之前日志也提过一部分了,再贴一点当存货吧。。 
---------------------------- 

天狼星入狱12年,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想过要问清楚 

小天狼星跟卢平确实互相怀疑,而他们不怀疑彼得,不是因为彼得多有人格魅力,正是因为他们都认为彼得最最胆小怕事不可能投靠伏地魔..所以小天狼星才觉得让彼得当保密人最合适,不会遭到伏地魔的怀疑 
而詹姆相信他的每一个朋友 
邓布利多则相信每一个凤凰社社员 

小天狼星炸了一条麻瓜街的消息可以将他定罪,但不能让他免于审判。 
但小天狼星却是被直接扔进阿兹卡班的。 
连卢多巴格曼,当时的魁地奇明星,一个疑似食死徒的人都受到了正规的审判,为什么小天狼星的审判竟然被省掉? 
明显,比起什么疑似食死徒甚至真正是食死徒的那些人的审判,小天狼星的案子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吧?这难道不是跟伏地魔垮台有直接关系的重大罪犯吗? 

就好比历史上的战犯,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但只要活着,在进监狱或执行死刑前,不都要进军事法庭接受审判吗?这是一个严肃的程序啊! 

而小天狼星却没有。根据书中描写,小天狼星说当时魔法布都在疯狂抓捕伏地魔的残党、清扫剩余势力所以很多食死徒一抓住就被扔阿兹卡班了,而他就是其中一个... 

但正如前面说过,省掉审判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行为。更何况小天狼星的身份如此特殊——“保密人”... 

而疑似食死徒却都可以被审判... 

所以,如果要说不是剧情需要...那就是罗琳编故事的时候逻辑有问题.. 

当年看故事的时候其实想不到那么多,作者写到哪,就跟着看到哪,按照主要线索去看故事发展,但等一切尘埃落定回头再去看,很明显这故事有不止一处的逻辑不合理。 

嘛,毕竟,这个系列本来就是儿童读物。罗琳也不是很成熟的作家。 



---------------以下是跟网友的一点点讨论,流浪者就是俺^O^------------- 


一曲清歌尽浮生

 

虽然就自己看来……我觉得GG被关押后,校长大概是会很关注他,但恐怕不会真的去联系他……
校长大人在他的初恋以最凄惨的方式结束后,他就再也不相信所谓的爱情了。
他一生清心寡欲,专心的做他的教书育人工作。
纵观整部哈利波特,校长始终在说,推敲一下,那些被他描述的爱,都是亲情,父爱,母爱,对长辈的敬爱,对晚辈的慈爱,朋友间的友爱……都并非爱情。
而教授对莉莉的就是爱情……校长给予了他最高的冷静与……残忍,
(当教授对着校长咆哮我为你做间谍,为你说谎,为你身陷险境。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要保护莉莉·波特的儿子。现在你却告诉我,把他养大就是为了把他像猪一样宰——”我心都要碎了T_T
在教授愤怒的在他面前放出呼神护卫时问他这么长时间了,还是这样?(当教授毫不犹豫的回答他永远后,校长哭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校长教授的救赎是相互的,
校长拯救了一个堕落的灵魂,
而教授向校长证明了,爱情也可以是他理解的那种”——超越时间,穿越死亡,完全不以占有为目的的付出。

并且就是有这个前提在那里,当哈利提出那个假设时,才触动了校长一生都在拒绝,在逃避的痛楚。

PS
:我记得羊毛袜子在西方有亲情的意思……所以校长在镜子里面看见还是他有父母的那个家吧= =

 

 

amopal

 

貌似SSAD出示守护神的时候,大部分读者都认为含着眼泪的是SS,当然英语到底还是有不够严谨的地方,所以尚存争议。不管怎样,这个场景真是很感人:SS是一段衷情,AD是一段隐情,二人某种程度上可谓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相互映射,外加老中青三结合共抗LV,可谓上下级关系的典范。
经楼上提醒,我也觉得那句还是这样?永远都是放在GG/AD身上也很合适,而且时间更长啊!
AD
后来长期禁欲也有很现实的考虑在里面,在同性恋得不到容忍的环境中,又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只能选择清心寡欲的生活。除非他和GG拥有绝对权力,否则他们的恋情也是没有办法公开和被世人认可的。
SS跪在他面前恳求的时候,AD几乎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对SS各种行为的预测也非常精准,可见他很了解爱情及其力量。
AD
所说的爱我觉得主要是指博爱,爱情只是爱的一种最美好的形式。
至于他在厄里斯魔镜中或者拿着魂器戒指时看到的情景,毫无疑问他会看到家庭的团聚,因为他几乎是无缘无故被害得家破人亡,肯定会希望这一切要是没有发生过该多好。但他也完全有可能同时看到GG,这两者并不矛盾,甚至有可能看到这段感情得到了全家人的认可和祝福,这才真是大团圆的情景,心底最深的愿望,不过罗琳不太可能直接写出来就是了。

 

 

世纪末流浪者

 

那段含着眼泪的我看了遍中文后来又看了遍英文,果然,都没弄清楚是谁含泪- -
不过我的第一直觉是教授含泪,他那时候情绪比较激动,而且关乎Lily总是容易让他落泪——比如在小天狼星卧室看到那封信..
校长对教授确实是..因为是一颗重要的棋子,又刚好有着特别的约束力,就利用得非常彻底..后来为了保护draco执意让教授动手杀了他时,教授那句:那我的灵魂呢,我的呢?——简直就是控诉啊..

关于羊毛袜……
最初我想肯定就是校长在镜子里看见家人了,因为是痛苦的不愿提起的回忆,所以才对哈利说谎;后来看到校长跟格林德沃的事情,我又想那不会在镜子里看见的是GG..当然,这也有点太站不住脚了..毕竟失去家人让校长那么痛苦..于是我考虑一番觉得镜子里肯定还是家人。一直再到国王十字车站,校长那个迟疑的语气、盯着膝头的眼睛、动情的眼泪,让我觉得他爱着GG并且不可能没再想起过……
好吧,羊毛袜……其实我想说的是,曾经看到有人写文,就YY羊毛袜是那年夏天格林德沃送邓布利多的生日礼物- - 当然,是一生一次的礼物- -
起初呢,我并不在意这个,觉得很扯- - 因为我一直不知道邓布利多的生日……
结果后来发现校长竟然确实是夏天生日Orz...从那之后就再也放心不下啦...不管那羊毛袜是亲情的还是爱情的...(夏天送羊毛袜依然很扯..但如果盖勒特真的这样做了我还是觉得很萌- -

 

 

amopal

 

啊你是怎么知道AD的生日是在夏天的?哪里有提到过?难道和哈利一个星座么?

 

 

猜想卡夫卡

 

好吧,羊毛袜……其实我想说的是,曾经看到有人写文,就YY羊毛袜是那年夏天格林德沃送邓布利多的生日礼物- - 当然,是一生一次的礼物- -
--------------------------
举个手,这个文我才看过!官方应该没有详细的说AD的生日吧。。

 

世纪末流浪者

 

那文我没全看,只是看了个文案...因为一般国内写这俩的我都怕雷..

关于生日好像是在wiki上看到的 本来我是去搜GG的结果就看到AD具体生日,也是一记惊跳

我把那个网页上ADGG的个人档案都截图保存了,因为确实不是经常能看到,GG的资料才一点点,就是我们原本知道的那些- -
AD
就只有出生日期那个summer让人眼前一亮 其他方面也跟我们了解的无出入

amopal
你联想好快啊 我怎么就没想到星座呢- -

 

GG出生日期写的是 O.1883

我一直搞不懂啥意思 O.是代表October么?有这种表达方式么?俺真滴不知道

如果是的话他俩一个是秋天一个是夏天? 范范的歌……

 

对了 上面记录的GG的眼睛颜色是blue 我第一反应就是金发碧眼纯种日耳曼……

如此一来俩人眸子是一个颜色……

 

 

amopal

 

可是这些信息的来源又怎么验证呢?还是有杜撰的嫌疑啊。
不过,好像金发的人一般都是碧眼。

 

 

一曲清歌尽浮生

 

……我看的不是正版书= -
是去下的网络翻译(我当时还在感慨,校长大人有必要那么激动吗囧)……看来细节(看完正版之前)我还是少谈呃,不然神棍起来就丢脸死了OTZ|||
似乎上次记得有人问书中是不是有一句(校长和哈里在车站回忆)那时我满脑子都是他,有人回答那句应该是那时我满脑子都是那个想法”……这句话似乎我那个翻译也有……严重(故意?)误导啊- -

毫无疑问教授最开始绝对很受校长鄙视- -是之教授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他自己
……
还有,关于教授的死,虽然他多半已经时刻准备着了,但校长没有把长老魔杖的事告诉教授,这导致教授死得恐怕他自己一点准备都没有呃……想想啊,要不是刚好哈里跑出去让他看见了,那么最重要那段情报到底怎么传递呃……我现在还没想通OTZ
(不过要不是这样……大概也不会那么详细和煽情了T_T

羊毛袜有这么个的典故啊0.0
话说……我也觉得大夏天送羊毛袜不是一般的扯……但是,放GG身上又有种难说他就是做的出的萌感XD
GG
眼睛似乎我也是看见金发就直接觉得是碧眼了,因为金发其实是色素少的表现,往往色素不够的人眼睛就是蓝色的- -~
……
突然萌生一种想法……要是GG的眼睛是绿色的话……那会多戏剧性呢XD

 

 

世纪末流浪者

 

想想啊,要不是刚好哈里跑出去让他看见了,那么最重要那段情报到底怎么传递呃……我现在还没想通OTZ
---------------------
这种的真的不必细究了,要是去数第七部的巧合那真是要耗时数上好半天呢..为了毁挂坠盒,他们辗转了大半年,占了书里内容的一多半,可后来几个魂器简直手到擒来,依那个效率伏地魔就是有10个魂器也罩不住..特别是那个冠冕,马尔福在那里捣鼓消失柜就弄了一年,连马尔福这种人(我认为他并不是特别聪明)都能进去的地方,当初里德尔凭什么自信觉得就他自个儿能找到啊...如果再深究一下,邓布利多花了几十年研究里德尔,为什么会没想到去问拉文克劳的鬼魂呢?或者就是书里写的虽然问了但没问到?里德尔会讨人喜欢,我可不认为邓布利多就没有办法表现得更讨人喜欢...总之第七部的巧合太多了,虽然罗琳看似给出了一个一个的理由,但那些理由确实是大脑过一遍还行,过两遍就破绽多多,经不起推敲……说来说去,还是罗琳对整个故事的构架及细节都存在很多问题,但,儿童文学也就不必那么计较了。

 

GG的眼睛我最初想到的也是蓝色,但书里没写,后来一些同人里写的是灰色还是什么的.....总之一度就很含混..

如果是绿色……

你还嫌邓哈同人不多咩...哈利已经是詹姆的替身(对小天狼星)、Lily的替身(对斯内普),还是伏地魔的魂器,我觉得这小子替身角色已经多得杯具了...乃还想让他成为盖勒特的替身咩?

最初发现邓哈同人的存在觉得很惊异,后来重读书时发现,邓哈的起始会不会就是第五部结尾校长对哈利讲的那句话——我从没有如此将一个人放在手心里。(大意就这样)

 

 

amopal

 

AD是唯一一个除了HP之外上过小说封面的人,可见他的地位非同寻常。
相比第五部里他完全不睬HP的虐相比,第六部里两人的关系真是够亲密的,连SS都质问你么你为什么整晚都和他在一起,而丽塔也怀疑哈利有一个麻烦不断的青春期。

 

 

一曲清歌尽浮生

 

经不起推敲是毫无疑问的……感情上的抱怨= =
GG
的眼睛嘛……本来说绿色就是玩笑XD(不过我喜欢各色绿眼睛是真的= -)我觉得是灰蓝色的……暴风雨前的天空~
替身什么的我重来都没想过……似乎我很讨厌这样的感情吧= =
邓哈啊……我觉得和校长那个泪眼汪汪的样子也有关吧= =|||

第五部的HP我只想从头骂到底……
特别是小天狼星死他居然怪得到教授身上……到底是谁在乱跑啊。

 

 

amopal

 

相比其他人,第五部里的HP实在是太不淡定了,不过他也的确缺乏对敌斗争经验。

 

 

世纪末流浪者

 

呵呵,记得第五部刚出来的时候,国外媒体就批评哈利整个儿是歇斯底里青春狂躁症”……

小天狼星的死,全部怪到斯内普身上,他自己也清楚这其实就是一种逃避,对他自己犯下的错误、承担的责任的逃避。唉,人太痛苦了可能就会这样吧,一股脑儿把什么都发泄到看不顺眼的人身上。

 

 

amopal

 

第五部里HP也把SS折磨得够呛,SS虽然阴郁些,但也很少会失态、失控。
不过如果是AD亲自教HP的话,一来确实对HP有危险,二来万一HP一不小心看到了一些什么是不是也会让AD很尴尬呢。。。

 

 

一曲清歌尽浮生

 

SS有给折磨到吗0.0
是说明冥想盆里看到那个吗…………
(那段哈里自己都在郁闷发现他在同情SS= -

话说校长亲自教的话……万一关于魂器的猜测被哈里知道才是大麻烦事= =

 

 

世纪末流浪者

 

老邓肯定只考虑过亲自教学的危险,不过要是哈利有机会在校长记忆里看到什么,嘻嘻,那还真是狗血...

说到这个,后来我老想着校长把他自己的记忆全都带走了么,如果还有一些小瓶子留在哪里,那就再好不过了=v=

 

第五部斯内普愤怒三部曲——
一,被哈利看到他小时候学骑扫帚遭人嘲笑(所以教授对詹姆各种讨厌的原因中应该也确实包含了嫉妒的)
二,看到哈利站在魔镜前的记忆(詹姆和Lily)。那次哈利很愤怒,斯内普更愤怒,书里描写教授脸色苍白,回头想想,他是因为看到Lily的样子而痛苦吧。
三,冥想盆……教授终于忍无可忍暴走了- -

 

 

amopal

 

看到詹莉二人站在一起,作为孩子的父亲和母亲,这种异常紧密的联结肯定让他很受不了。被人看到自己痛失爱侣的情景更是痛苦到无以复加,不过他仍然是一个爱战胜了恨的典范。

是不是记忆放入冥想盆后,如果不看就失忆了?好像没法直接放回去。那斯拉格霍恩岂不是很令人同情,SSHP上课也需要一遍遍地重温他最痛苦的记忆。另外这东西也是个很好的记录和存储工具。

 

 

一曲清歌尽浮生

 

冥想盆的功能确实没细想……按照你说的……好可怕0.0
原本我理解是,人的记忆是会模糊的(以及受到感情干扰)……冥想盆的作用是用来清晰真是的记录,本人脑子里的东西不会少= =

 

 

amopal

 

不然SS为什么能把记忆放到盆中HP就看不到了?这一段我觉得很神奇。

プロフィール

HN:
Lynn
性別:
女性
自己紹介:
my blood aches from waiting.

 

最新コメント

[08/13 timeholic]
[11/27 ImmurseChooro]
[11/17 prillaceada]

 
 

ブログ内検索

 

カレンダー

04 2025/05 06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新トラックバック

 

ページ

 

RSS